八一电影制片厂《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片电影文学剧本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部名叫《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电影,讲述了共产党员李侠潜伏在敌特中间,与敌斗智斗勇,为党提供了大量情报的故事,而电影中的人物原型——李白就曾在杭州地区转战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淳安党史部门的工作人员就此还专门到上海拜望了李白的夫人裘慧英,以深入了解这段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李白其人其事
李白
李白原名李华初,曾用名李朴,化名李霞、李静安。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四军通信连的一名战士,后任通信连指导员。全国抗战爆发后,1937年10月,李白受党组织派遣,化名李霞,赴上海参加党的秘密电台工作。在环境极其险恶的上海,李白克服各种困难,负责上海党的地下组织与党中央的秘密电台联络工作,用无线电波架起了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到1939年,李白的工作环境更加险恶,党组织安排女工出身的共产党员裘慧英与李白假扮夫妻掩护电台,开展工作。两人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爱情,后经地下党组织批准结为真正的夫妻,成为了秘密的斗争之家。
1942年9月,日军在对秘密电台的侦测中,逮捕了李白夫妇。日寇对李白施以种种酷刑,但他坚不吐实,一口咬定是私人电台。1943年5月,经党组织营救,李白夫妇获保释。出狱后,党组织将他们调往浙江,安排李白打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做报务员。李白化名李静安,往返于浙江淳安、场口和江西铅山之间,利用国民党的电台,为党秘密传送日伪和美蒋方面大量的战略情报,为党的抗战战略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战胜利后,李白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1948年12月30日凌晨,在与党中央进行电讯联络过程中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被捕后,李白经受了高官厚禄的利诱,遭受了各种酷刑的逼供,但他坚贞不屈、顽强抗敌,敌人始终没能从他口中得到任何信息。1949年5月7日,在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200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同意,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李白位列其中。
打入“国际问题研究所”,战斗在淳安
李白一家三口合影
抗战期间,淳安因地理位置特殊,先后驻扎了大量军统属下的武装力量,因此成为重要的情报源头地。
1943年李白被营救出狱后,一段时间终止了地下党的工作。一方面因为他在狱中饱受折磨,需要调养身体;另一方面敌人并没有放弃对他的跟踪,为安全起见,也要“冷冻”一段时间以转移敌人的视线。于是,李白就在几个朋友的帮助下,在良友糖果店做起了店员,一直到1944年。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大反攻的前夜,形势错综复杂,情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艰巨。这时,中央华中局情报部与李白接上了关系,并将李白的组织关系转到了“华中情报局”,党组织安排他打入浙江淳安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简称“国际问题研究所”),同时又继续兼任了“秘密电台”的任务,化名李静安,电台设在淳安县城后街7号。
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是一个特殊的情报机构,掌握各地日伪和国民党前线战场上的情报资料,其中还有许多国民党高层的政治核心机密和军事绝密情报。
由于李白机智沉着,对敌斗争有经验,又特别擅长无线电技术,他很快就得到“国际问题研究所”领导的赏识。不久,李白就被调入机要处工作。此后,李白就能够率先看到全国各地发来的内容。在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李白利用职务之便,为党传送日、美、蒋之间的大量情报。
在淳安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党组织又指示李白和爱人裘慧英一起搬到富阳场口镇杨庄村去执行任务,和李白同来淳安做秘密工作的女共产党员陈曼云留在淳安负责电台工作。
1945年3、4月间,随着形势的发展,日军欲过钱塘江向浙中进攻,场口地方形势也紧张起来。于是,党组织又将李白夫妇调回淳安工作。
为减少哨卡的搜查和盘问,李白夫妇决定从水路乘船回淳安。他们将电台装在挑夫的箩筐里,上面和周围装满蔬菜等杂物。乘船回到淳安后,李白留在船上,其爱人裘慧英先上岸通知地下党员陈曼云接应李白、搬运电台之事。裘慧英与陈曼云取得联系后,返回船上去接李白的途中,在县城街中心遇到了已经被国民党抓捕的李白。原来,裘慧英上岸后,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巡逻兵上船搜查,发现有电台,因为李白出示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证明已经过期,无法解释电台的来历,所以巡逻兵就将李白(当时化名李静安)抓走了。这是李白的第二次被捕。为了不暴露身份,为了党的事业,李白和爱人裘慧英互相假装不认识,默不作声地擦肩而过。
后来陈曼云出面,通过当时淳安当地一位在国民党中很有威望的商人,将李白从警察局保释了出来。此后,组织上认为他们不宜继续留在淳安,便决定让他们到江西铅山去工作。
富阳传送情报,最惊险的“五分钟”
当时的富阳处于抗日前线,国军与日军隔富春江相持。而场口则是国民党富阳县政府所在地,各种势力和情况复杂,号称“小上海”。
在富阳工作期间,李白夫妇住进村里一条狭窄小街旁的一所简陋的住宅里,由于李白仍在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的机要处工作,他将国民党情报部门由上海、杭州等送到场口的重要情报进行筛选,然后发往延安,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特别紧急的事。
一天夜晚,李白正准备休息,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对上接头暗号后,知道是自己的同志,于是就打开了门,一个年轻人跌撞进来。他神色紧急,呼吸急促,递给李白一张纸条。这个青年在淳安实业社打杂务,干一些跑腿的工作,但实际身份是李白和华中情报局之间的联络员。
一看纸条,李白得知,上海中央“特科”成员郑敬业在来淳安路上被汪伪特务抓捕后叛变,要到上海面见“76号”特务头子李士群,密报中共上海地下党机关和领导人的信息,并将亲领汪伪特务进行搜捕,以作为投降的见面礼。
此事关系到上海党组织的安危,情况非常危急。但不巧的是,这天不是他与上海地下党秘密电台通电的日子。李白内心非常焦急,一旁的裘慧英也急得坐立不安。
李白强迫自己的心绪镇定下来,头脑冷静下来。不久,他就想到了电告上海电讯处紧急备用电台的办法,让他们第一时间转告有关方面,“郑敬业已叛变,立即撤离与他熟悉的人员”。
李白当时发出的电文如下:“天亮已走,母病危,速转院。”电文中的“天亮”即黎明,指郑敬业;“已走”“病危”隐喻其已叛变;“速转院”就是立即撤离和郑敬业熟悉的地下党同志。
第二天一大早,郑敬业果然带着几十个特务向上海一处地下党联络机关扑过去,结果那里已是人去楼空,刚刚烧完的文件还在冒着缕缕青烟,来不及拆除的电台天线还在那里悠悠晃动。
特务头目盘问门外马路上的小贩,他们回答说:“五分钟之前,有一个气质端庄的女人和一个身穿西装的商人拎着皮箱从屋里走出,转过拐角走了。”原来,地下党机关的相关领导在得到李白发来的情报后迅速撤离,如果晚五分钟,结果真是不敢想象。
就这样,李白一封巧妙的电报,机智地让革命同志转危为安。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李白携裘慧英回到上海,以“国际问题研究所”职员的身份住进了黄渡路107弄6号,秘密电台也设在这里。李白白天工作,晚上做秘密电台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与党中央通信联系。后来,“国际问题研究所”被撤销,李白夫妇搬迁到黄渡路107弄15号。为了避免敌人怀疑,也为了减轻组织上的经济负担,李白凭着精湛的无线电技术,在善后救济总署渔业管理处当起了电器设备修理工。渔业管理处远在复兴岛,李白每天一早出门,傍晚才能回家。深夜,他又一如既往地进行秘密通信。为了使电台尽量不被敌人测出,他奇迹般地用仅有7瓦功率的电台保持着与延安党中央的联络。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与党中央进行电讯联络过程中,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1949年5月7日,就在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年仅39岁。
烈士已牺牲,李白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传奇,这电波穿越时空,成为永恒,杭州也成为了李白烈士事迹的重要见证地。
(参考文献:《永不消逝的电波:李白烈士的故事》《中共淳安地方志史(1925——1949)》《光辉的历程 永远的丰碑(下)——中国共产党淳安历史》《今日千岛湖》《从淳城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
来源: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供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