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港航发展中心立足自身职责,保障巨轮靠泊作业,为厦门港口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厦门市港航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在码头一线督导检查安全生产工作。
20万吨级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是常客,通达全球的集装箱货柜日夜流转,远程操控的“无人码头”智能又高效……港口,已成为厦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1035.95万标箱、货物吞吐量18411.82万吨,同比双双实现增长。
港口高质量发展的背后,厦门市港航发展中心立足自身职责,担当保驾护航的重要角色:该中心加强党建引领,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入践行“四下基层”,把牢管理、技术、安全等重要关口,是保障厦门港安全平稳快速发展、营造一流港口营商环境的重要力量。
厦门市港航发展中心是厦门港口管理局所属单位,承担着港口危险货物申报和现场监管,码头、作业点和港口陆域生产日常巡查、防台防汛指导检查等方面技术性、辅助性和事务性工作。与频频出现在“台前”的巨轮相比,该中心的工作人员更多是做“幕后”保障工作。
厦门港口管理局局长夏长文表示:“港口是特区经济的命脉,参与的是全球竞争,发展好、服务好港口,就是提升一流营商环境,带来的是竞争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港口安全生产服务队伍,是提升港口服务能级的必要手段,也是服务港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世界一流港口和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20余名“基层战士”
严格监管港口危险品作业
从一艘载有危险货物(危货)的船舶进港前24小时,直到其完成作业离港,厦门市港航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会通过线上动态监控和线下联控督导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作业过程各个环节的严格监管。
全中心20余名“基层战士”,常年奔波在码头一线,既要进行常态化巡查督导,也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任务——随着各类港口业务的不断发展,厦门市港航发展中心的监管任务越来越繁重。
“我市目前有21家危货码头企业,重大危险源14个,开放危货运输的码头还在不断增加。”厦门市港航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1—10月共受理危货申报审批作业12485单,涉及集装箱装卸作业箱量101595标箱,同比上升118.8%,液体化工作业553万吨,同比上升6.5%,业务量激增,在保证辖区港口危货装卸作业审批率100%的同时,还兼顾着安全生产的千头万绪。
港口危货企业牵涉面广大、工艺繁多,部分企业安全基础还比较薄弱,需要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为此,厦门市港航发展中心成立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常态化开展日常、专项检查,加强危货企业实时监测、风险预警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督促辖区企业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动态监测预警常态化机制。
得益于管理有力、企业支持,厦门港的危货生产形势一直保持平稳状态,各个环节的操作均符合规范。这里有一个工作细节,辖区企业开展危货装卸作业前24小时需要向厦门市港航发展中心提出危货申报,审核内容包括品名、数量、理化性质、安全措施等,规则执行得细密、严格,由此可以看出厦门港对安全的追求。
全过程跟踪保障
开展码头安全“大体检”
连日来,“地中海米茄”“地中海阿米莉亚”“马士基恩塞纳达”等执行远洋干线的巨轮接连造访,凸显了厦门港在全球航运节点中的重要地位。
这与厦门市港航发展中心的“幕后”工作有直接关系。
“每天都有万吨级船舶靠泊作业,甚至20万吨级的集装箱船都不鲜见。时刻保持码头处于最佳运营状态,就必须将险情遏制在萌芽期。”厦门市港航发展中心负责人说,为保障每一艘次巨轮顺利靠泊,该中心常态化组织安全监管人员赴码头、作业点和港口陆域生产一线,督促生产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并围绕靠泊及装卸安全风险评估、岸桥装卸设施设备检查、特种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培训、船岸安全措施落实等开展“大体检”,缜密排查安全隐患。
船舶在港装卸期间,该中心工作人员也会全过程跟踪保障,确保船舶进港靠泊及卸载作业安全、高效、平稳、有序。
厦门市港航发展中心还结合行业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要求,实施重大风险“图斑化”管理和动态跟踪监测,确保辖区内重大风险底数清、状态明、责任实、管得住。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工作成效:今年1—10月,厦门市港航发展中心共进行巡查督导137家次,出动督导人员262人次,共发现隐患300个,均已按照计划整改完成。
创新驱动发展
厦门港率先全省开展混堆作业
今年上半年,厦门市港航发展中心助力海天、海润、嵩屿、国际货柜和远海等5家码头完成总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的危货、普货集装箱混堆堆场规范化工作。
此举令厦门港成为全省首个开展危货、普货集装箱混堆作业的港口,每年或可释放1万标箱吞吐能力,进一步提升危货作业能力和港口服务能级。
“危货作业能力是厦门港参与国际强港竞争的重要抓手,是航商布局全球航线的重要考量因素,也是我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新材料等千亿产业链的重要支柱。”厦门市港航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假如这项能力不足,厦门港的航线、舱位配置就会减少,影响整船换载业务和国际中转业务,也将波及进出口商和生产企业经营。
国内某龙头电池制造商表示,开展混堆作业为该公司产品出口提供了快捷高效的物流通道,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以创新驱动助力城市经济发展,厦门市港航发展中心还有创举。比如,为助力新能源汽车从厦门港走出国门,该中心深入调研走访辖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收集企业对港口装卸政策服务需求,建立问题台账,设置绿色通道、压缩出口申报审批时间,引导企业采用“提前申报”和“抵港直装”等便利措施,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安全出港。
厦门港口管理局一级调研员林德清表示,接下来将持续对标世界一流水平,优化提升重要环节,助力厦门做大做优做强港口经济,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为厦门港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