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港口资讯 - 媒体视角
【厦门日报】厦门港口管理局乘风破浪 建世界一流大港
发布日期:2021-12-24 10:44 字体大小: | |

繁忙的厦门港区嵩屿码头。(本报记者 王协云 摄)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年间,厦门港的发展,堪称一个奇迹,充分诠释“城以港兴、港因城荣”。

  厦门港的发展与经济特区唇齿相依,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带动城市转型升级的原动力。在新的发展时期,厦门港将聚焦高质量发展,围绕集约高效、智慧绿色两大主题,继续发扬“埋头苦干、敢为人先”的厦门港精神,牢记嘱托、接续奋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朝着世界一流港口的建设目标大踏步迈进,为厦门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城市贡献港口力量。

  本版文/

  本报记者 徐景明

  通讯员 郭 旻

  走进厦门港口管理局今年揭牌的“厦门港党群服务中心”,这座近千年港口的发展史一览无余。其中,改革开放史下的厦门港口史,最令人震撼。

  从低矮简陋的设施设备,到直刺苍穹的现代化机械;从千吨级小船,到20万吨级世界最大集装箱巨轮;从肩挑背扛的原始作业方式,到智能化远程操控装卸;从运营支线,到拥有164条航线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148个港口连接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这个曾经默默无为的地方小港,已蜕变为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世界第十四、中国第七的东方强港。

  充分印证

  “以港立市”

  正确性

  四十年来,厦门港的进步与腾飞充分印证“以港立市”战略的正确性,实现城以港兴、港为城用,港城深度融合发展。

  以厦门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早已是千亿级产业链。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围绕着厦门港这一核心资源所发展的相关产业,足有万亿规模,带来的就业以百万计。

  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四十年来,厦门港依靠体制机制改革,率先“放水养鱼”“政企分开”,完成厦、漳两地港口一体化整合,并通过《厦门经济特区港口管理条例》等一批港口管理相关地方性法规,实现“依法治港”。

  不以“大港”自居,而以“强港”为追求。四十年来,厦门港始终紧跟世界航运“联盟化、大型化”发展趋势,基础设施对标世界一流,码头、航道“两深工程”领跑全球,具备接待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世界最大邮轮或同时靠泊多艘大中型邮轮的能力,通航保证率达100%,带动港口航线密度和港口吞吐量的稳定增长。

  直观体现

  特区一流营商环境

  四十年来,厦门港营商环境日益改善,国际地位与竞争力不断提高,走出一条激昂的上扬曲线。

  除了硬件追求一流,在软件方面,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获全国最佳,持续打造全国收费最低的港口,港航第三方公益性信用评价体系全国推广,率先全国实施集装箱船舶服务承诺……

  “绿色智慧港口”建设也在积极助力提质降本增效,厦门港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厦门港传统岸桥远程操控自动化升级项目荣获“中国港口科技进步一等奖”,厦门国际航运中心港口智慧物流平台示范工程入选全国智慧港口试点。全国首创港口使费无纸化结算平台,建成国内第一个全自动化码头,落地国内首个、全球领先的5G全场景应用智慧港口项目。全面推广集装箱货物提货单及设备交接单电子化操作,港口作业单证进入无纸化时代。

  一系列创新举措下,厦门连续在“中国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中位列榜首。这足以证明:港口,就是特区一流营商环境的直观体现。

2020年6月13日,厦门国际邮轮母港新建航站楼进行地下结构施工。(资料图/本报记者 王协云 摄)

  2000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迈入“百万级”俱乐部。从1983年开展集装箱业务到实现年吞吐量100万标箱,厦门港花费了17年。

  跨岛发展为厦门港打开了发展空间,设施水平直线拉升至世界一流,与旺盛的进出口加工贸易形成互补、联动发展,临港产业迅速崛起,使厦门港的跨越步伐越迈越大。

  【名片】

  厦门港

  四十年来,厦门港紧跟经济特区发展步伐,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地方小港一跃成长为如今集装箱年吞吐量破千万标箱的国际集装箱干线港、枢纽港,跻身全球第14位、全国第7位,成为全国四个国际航运中心之一、四个邮轮运输试点示范港之一,是厦门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主要载体。当前,厦门港万吨级以上深水航道达150公里,万吨级以上泊位达76个,通航保证率达100%。20万吨级超大型集装箱船自由进出,2020年进港靠泊344艘次,说明厦门港已迈入“大码头时代”“大船时代”,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大事记】

  ●1976年3月,东渡港区一期工程4个深水泊位动工兴建,总投资达2.5亿元,1983年3月28日,厦门港接靠第一艘集装箱船香港“华胜”轮,当年,集装箱吞吐量为3292标箱。

  ●1998年6月18日,厦门港在国内沿海港口中率先实行“政企分开”的新型港口管理体制,这是我国沿海港口中对原有“政企合一”体制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标志着厦门港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港口发展迈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2001年1月2日,厦金航线“小三通”正式首航;2008年12月15日,两岸间海运进入了全面双向直航的“大三通”时代;2009年9月,“中远之星”轮开通厦门至台湾本岛的航线,成为两岸首条常态化运营的客滚班轮航线。

  ●2002年1月,海沧港区1号泊位开工建设,标准为当时全球一流的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吹响港口产业全面跨岛发展的号角。

  ●2006年1月1日,原厦门市管辖的五个港区和原漳州市管辖的招银、石码、后石三港区合并,组成新的厦门港,厦门港口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在全国率先实施跨行政区划港政、航政、水路运政统一管理。2010年,厦门、漳州港口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将漳州行政区划内的古雷、东山、云霄、诏安4个港区并入厦门港。

  ●2011年10月19日,厦门港举行“海洋神话号”首航仪式,拉开作为邮轮母港的序幕;2014年9月,厦门港成为全国四个邮轮运输示范试点之一;2019年,厦门邮轮母港旅客吞吐量超过40万人次,邮轮艘次全国第二、邮轮旅客吞吐量全国第四。

  ●2011年12月,厦门成为我国继上海、天津、大连之后国家确定的第四个国际航运中心。

  ●2013年12月,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挂牌成立。

  ●2017年,全国首个自动化码头厦门远海码头投用;2020年5月,厦门远海码头建成全国首个5G全场景智慧港口;2020年7月,厦门港海润码头启动全国首个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智能化改造项目,这标志着厦门港全面向“智慧绿色”港口转型。

  ●2018年12月,厦门港率先开行“丝路海运”,打造“一带一路”航运物流服务新品牌、新平台。截至目前,“丝路海运”联盟成员突破200家。

分享到: